六顺网 > 古玩收藏 >

民国时期大洋与小洋

时间: 宋佳 古玩收藏

民国背景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主人公手拿流通货币的画面,这可不是以往的银元,而是一块圆形货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民国时期大洋与小洋简介,欢迎参阅。

民国时期大洋与小洋

民国时期大洋与小洋

其实,大洋的全称叫做“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也就是说一面为袁世凯侧面象,一面为禾稻的银圆。

这么看来,“袁大头”名称的由来某方面也有此原因,人民因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历史名声不佳,加上大洋上面他硕大的头部。这比较不雅的名称不就来了?

但事情并非完全如此,具体的原因还得从清朝尚存的时期说起。

清朝后期,中国市场流入了大量的外国货币,思想和教育的落后,老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手中虽拿下了外国人的货币,却完全不知晓是哪个国家的,是什么货币单位?图案是什么意思?老百姓不管别的,只知道这就是钱,是能用出去的。

为了能够有效区分,他们都根据钱币币面图案,取个别名,以此来方便货物买卖。

不光如此,清政府中文臣为皇帝起草文件,也同样用此方法,在此我们举个例子:

道光九年十二月,皇帝所颁上谕中写道:“朕闻外夷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

文件中所写的大髻、小髻指的就是西班牙银币,别称的由来也特别有意思,因为查理第三和查理第四的人头像发髻皆较大,根据图案,民间遂俗称为“大髻”,其小者则俗称“小髻”;而蝙蝠指墨西哥自由独立银币,即鹰洋,别称由来原因也同上。后面的别称则都如此

清政府官员起草的重要文件都如此,更何谈百姓呢?

自然用得更加顺手,当时中国经济也在日渐走衰,社会封建思想日趋严重,教育条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贫困不堪,全中国文盲占到了绝大部分,掌握几种语言,只能是富人家的消遣。

因而对洋银一律称俗名,也就十分说得过去,英国贸易银元叫“站人”,法属印度支那银元叫“坐人”,别说,也很有意思不是吗?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后……这时候,民国初年已经开始铸造起了“开国纪念币”,等到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民国三年,他的头像才被印在流通货币上,被传遍全国,无数人接手。

同样量大的国产货币也不止大洋,孙中山先生的头像也被印在了银圆上,大洋上的像比另外一个大得多,“袁大头”和“孙小头”的俗名就被老百姓使用了起来。

银圆像中的人的身份,老百姓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一个银圆能供他们一家人多久的柴米油盐,银圆上的人物各自的经历和在国家担任的职务,他们知道得几乎为零。

但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只因听说孙中山先生为人正直,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很多百姓出于对孙中山的尊重,从不称“孙小头”,反而多喊为“开国银元”。

民国大洋钱有几种图案

4种。民国大洋是指民国时期流通的一种银币,由于其使用范围广泛,发行时间长,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其图案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民国大洋钱的图案

1、中央政府大洋:这是民国时期最常见的大洋钱之一,正面印有中央政府的图案,包括“中华民国”字样、国徽、年号等,背面通常印有龙纹或其他纹饰。

2、孙中山像大洋:这种大洋钱正面印有孙中山的头像,背面印有龙纹或其他纹饰,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一种货币。

3、长城大洋:这种大洋钱正面印有长城的图案,背面印有龙纹或其他纹饰,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而发行的一种货币。

4、祥云大洋:这种大洋钱正面印有祥云的图案,背面印有龙纹或其他纹饰,是为了纪念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而发行的一种货币。

除了上述几种图案外,民国大洋还有一些其他的图案,如花卉、动物、建筑等,这些图案通常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总之,民国大洋钱的图案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民国时期一两黄金等于多少块大洋

民国时期的黄金是指当时流通的黄金货币,其重量单位是“两”。而大洋是指当时流通的一元面值的银币。因此,要计算一两黄金等于多少块大洋,需要先确定黄金的重量和含量。

在民国时期,一两黄金的含量为37.5克,相当于0.9645盎司。根据当时的黄金铸币标准,一两黄金的面值为50元。因此,可以计算出一元面值的大洋和一两黄金的兑换比例为1:0.02。也就是说,一两黄金相当于50块大洋的面值。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结果仅是根据当时的黄金铸币标准和银币发行情况进行的估算,实际的兑换比例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政策法规、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黄金和银币在当时的经济和贸易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地位,因此其兑换比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12302